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2016的博文

布里斯班到悉尼自驾游——中途很精彩

图片
转眼又到圣诞节。难得全家人有空,筹划着过两天一路开去看大堡礁。整理了一下照片夹,又看到去年圣诞假期的旅程,当时偷懒,没有记录下行程,现在竟然已经模糊起来。乘着还有一点记忆,赶紧记录下来。 早晨从布里斯班出发,往南先到达黄金海岸。其实这一站不一定要停,因为布里斯班到黄金海岸很近。只是我们睡懒觉,出发时就10点半了,开了一个多小时经过黄金海岸时就到午餐时间了。小朋友已经开始嚷嚷,要下车玩,于是我们就只能停车吃饭了。 既然已经这么靠近surfers paradise,不去走一朝实在是说不过去。小朋友碰到海滩就不肯走了,在细如面粉的沙滩上奔跑,嬉水,一不留神两个小时就过去了。赶紧的连哄带骗的上车继续行程。海滩的照片实在太多了,这里就不上了。  下一站到拜伦湾(Byron Bay)。拜伦湾在澳洲大陆的最东边,这个标志性的灯塔就是大陆的最最东端。 我们到达的时候下雨,风很大,沿着灯塔周围的小道上行走时,宝宝爸紧紧的抱着宝宝,生怕宝贝被风刮走了。虽然是夏天,我们居然都要穿上hoody才不觉得冷。拜伦湾边就是一个小镇,我们本打算在镇上住一晚,结果订的太晚,竟然都客满了,无奈我们只得再往南开到前面一个小镇住下。 第二天上午开到考夫斯港(Coffs Harbour),来到一个叫Muttonbird Island Nature Reserve的地方。这个小岛上有很多叫muttonbird的鸟,曾经是原住民的食物。岛屿大陆很靠近,但天然是分开的,后来通过人工的防波堤跟大陆相连。在与大陆连接上之前,这个岛只有原著民上来捕捉这种鸟。来到这个岛才发觉前一天拜伦湾的风怎么能叫大呢!看看我们随风舞动的头发! 岛上一处平台,是观鲸的好地方。只是12月不是鲸鱼经过的季节。平台下三五米就是波涛滚滚,海浪滔天,酝酿几次后就有一个大浪直接飞溅到我们脚前。 我正在感叹这大风这大浪,忽见身边一老者安静的坐着,不觉诧异,难道他一点也不被眼前的景色打动?狐疑之下,聊了两句。原来老人家是本地人,见惯了这样的风,这样的浪,告诉我说,这个吹的让人睁不开眼睛的风就是平常水平,这个浪也就是平常大小。风大的时候可以直接打上这个平台,打湿平台上所有的一切。由于这个平常水平的风真的很大,这个岛上完全没有树,只有贴近地面随风摇摆的草。为了不打扰小鸟,游人只允许在路上走,不能到草丛中去。我们...

北史翠布鲁克岛 North Stradbroke Island

图片
布里斯班附近有两个大沙岛,一个是世界第二大沙岛北史翠布鲁克岛(North Stradbroke Island),另一个是世界第三大沙岛莫顿岛(Moreton Island). 这次先说说第二大岛。我们从Cleverland这个区的 Toondah Harbour乘轮渡前往 北史翠布鲁克岛。与费沙岛(Fraser Island)不同的是,这个岛的道路修的很好,很多地方并不需要特别开四驱的车。本地人大多都驾着自己的车,游客也可以到岛上租车。当然有些地方是只有四驱的车才能去。我们有老有小的,就不去挑战有难度的景点了。这是等待上轮渡的车队。 轮渡上共有三层,第一层放车,第二层是游人坐的舱,有空调,供应冷饮和小食。第三层是敞篷座椅,大海蓝天一览无余,当然也晒的够呛,不做好充分的防晒还是不要上去了。我们上去了5分钟,欣赏了一下海天一色,赶紧下来。上岛后我们一路开到point lookout,这里有岛上的招牌景色。 连小朋友都忍不住要拍下眼前的美景。 沿着海边有一条婉然的走道,一边临山,一边面海,充分领略海与大陆的分界和连接。 第二站我们去的是离这个lookout不远处的Cylinder Beach. 下了车走两步就是海滩。不愧是沙岛,海滩边都是金黄色的沙,细腻如面粉。 这个沙滩适合冲浪,也适合闲坐。 注意到上面那张照片的沙滩上中间有一个小水塘,发现这些水是从旁边的小山上流下来的,仔细一看,里面竟然有一群很多年都没见过的小蝌蚪。估计这些应该是淡水,是雨水从山上流下来的。 沙岛的水特别清澈。这是水下的一个贝壳。如果不是有水波纹和对阳光的反射,可能都不会察觉这里有水吧。 一个周末,可以在这个小岛上度过。

布里斯班附近的海滩

图片
布里斯班虽为昆士兰州的首府城市,知名度可能还没有旁边的黄金海岸高。黄金海岸在布里斯班南边大约1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,那里以紧邻城市的金色沙滩闻名。从布里斯班往北开大约2个小时,是阳光海岸,以灿烂的阳光和沙滩闻名。夹在两个以海滩著称的城市之间,布里斯班的海滩确实激不起什么浪花。虽然如此,家中有喜欢海滩又讨厌长时间坐车的幼童,Gold Coast, Sunshine Coast 都略远了些,只能在附近寻找周末一天半天可以玩耍的海滩。 距离布里斯班市区最近的海边在Wynnum区。那里的Pandanus Beach虽然沙不够细不够纯,但是胜在设施齐备,小朋友每次去玩都很开心。先看一下这里不太拿得出手的沙。虽然不够细,但是搭个castle什么的还是可以的。  还有小螃蟹为伴! 这个是什么?答案在下面...... 对啦!是水母 Jellyfish! 不用担心,这是死了的水母,被浪打上了沙滩。 岸上有小朋友玩的water park, 做成几条大鲸鱼,轮流喷水,非常有趣。 上个月(2016年11月)超级大月亮的 时候,我们也是来这里看的。手机拍的,看不出超级大,只能是彩云追月了。 布里斯班附近有两个著名的沙岛,分别是世界第二大的北史翠布鲁克岛(North Stradbroke Island)和世界第三大的莫顿岛 (Moreton island)。以后有机会再分别介绍这两个岛。对于带着小朋友不想整个周末都在外,却又想享受面粉般细腻沙滩的一家人来说,有一个方便得多的去处。 从市区往北,向Sunshine Coast的方向开去,在大约一半路程的地方,往东边弯过去,可以到达一个叫Bribie Island的地方。虽然是一个岛,但是离大陆非常近,有一座狭长的桥连接的大陆,这个岛的对面就是Moreton Island。开着车过个桥就到,比起做轮渡才能去的那两个沙岛方便太多了!这里的Woorim Beach 沙滩跟沙岛上的不相上下,也可与黄金海岸的冲浪者天堂(surfs paradise)媲美。那天去这个沙滩时刚好是多云,没有显示出正常的湛蓝色海天。 岸上感觉没有什么风,但是浪不小,老远就能听到涛声。 转一张官方图片吧,这个是正常水准。 Photo: Tourism Quee...

澳洲趣闻一:澳元百元纸钞去哪儿了?

图片
澳洲最近开始发行新一代纸币。今年9月1日已经正式发行了五元的新纸币。这就是新一版的五元纸币。那几个金合欢花朵被很多澳洲人吐槽为大肠杆菌。 九月某一天的新闻节目访问了一位专家,介绍新版纸币的防伪功能(此处省略100个字简介)。然后一位主播问:“哦,我们一位同事Jane说她从来没有见过一百元的纸币。我想问,这一版是不是把一百的给取消了?” 当然不会了,这只是当一个笑话讲的。只是说明澳洲一般的民众很少见到百元的钞票,其实从中国来的游客都见过,因为从中国的银行取出的澳元几乎都是百元的纸钞。也就是说,百元的纸币因为便于携带而备受海外游客的亲睐,本土的供应量反而很小了。 回到上面的新闻,最后两位主播调侃了一下那位从没见过百元纸币的同事:估计Jane 是不够富裕,一次取的现金太少,下次一下取1000元试试。 不过哪怕下次一下取2000元,估计那位Jane也看不到"传说中的”百元纸币。因为在绝大多数的区,ATM机只提供50元和20元纸币。 不过澳洲本土的ATM机上确实能取出百元纸币。只是机会非常少,就布里斯班而言,我有一位朋友在华人区Sunnybank的ATM上取出过百元钞票。其他区就暂时没有听说。

网络时代的自由

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,那时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无孔不入,我时常通过电视收看一些财经节目,比如Wall street journal 的每周财经。看了什么基本都已经忘记,只有一个情节至今还时常想起。主持人采访一个财经评论员,他先评论了经济、股市,其中涉及到中国的经济增长。他说他的女儿在学中文,因为他认为网络的普及,使中国偏远山区的孩童都可以了解这个世界,而他女儿这样在美国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已经没有什么优势。中国的人口基数这么大,分分钟都会出现好多智商超群的孩子,有了网络的帮助,可以参与世界的竞争。所以他要女儿学中文,才不会处于劣势。然后主持人问:“你女儿几岁了?” “两岁。” 十多年后,我不知道中国偏远山区的孩子是否已经能够广泛的使用网络,但是网络的普及确实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想象不到的影响。特别是随着微信的崛起,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晒美食,晒旅行,而且可以随意组织成“群”,在各个“群”中畅所欲言。微信公号的定期推送,更加成为信息的重要来源。最近不工作的时候都很少用电脑浏览网页了,更多的时候是拿着手机欢快的滑 动着。微信的公号关注了不少,朋友也有一大堆。公号也好,朋友圈也好,更新都很频繁,以至于常常像完成任务似的点开更新,要不看着一堆红色的小数字,小圈圈,竟然有一些内疚感。 关注的公号虽然五花八门,但是经常会推出主题相似的文章,比如“诗意和远方”;比如“爱别人要先爱自己",“富养自己”;又比如“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”,“和舒服的人在一起”。这些鸡汤文,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尊尊告诫要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,要真实地面对“自我”。 朋友圈的朋友从小学到大学同学,从同学到同事,各行各业,各个年龄层。有人晒娃,有人晒美食,有人晒风景,有人晒感想,有人晒歌声。晒的内容五花八门,也都有一个共同点,晒的都是“自我”,晒得都是个性。 曾几何时,我们都被教导要为了祖国的强大,为了人民的幸福,我要好好读书。曾几何时,我们都以服从长辈,服从领导安排为荣,沉溺于个人私好为耻。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中对个性的抹杀,曾经那么深刻的印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。如今,这个硬壳正在一点一点地被网络时代所蚕食。 网络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舞台。我们不再是偶像的粉丝,我们成为各自舞台的明星。一方面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人生,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;另一方面,通过看别人的人生,明白原来人生有很多种可能...

紫色澳洲

图片
刚刚来澳大利亚的那年春天,就被路边满满当当挂满枝头的一团团紫色花朵给震撼了。那叫做蓝花楹(Jacaranda)的树,用她满树的紫色把整个城市装扮成了童话。 渐渐发现,澳洲开紫色花的植物有很多。 后来有了自己的家,院子里前房主留下的几种植物中,春天第一批开花的都是紫色。虽然没有成片成团的紫色那么让人震撼,院子中的星星点点紫色也给偏爱紫色的我很多惊喜。隐约中觉得与这个院子是有缘份的,少了一份客旅的不安,多了一份家的心安。 上面的植物一般是成片的生长,成片地开紫色花,一点不比薰衣草逊色。似乎是路边的小野花,也没有追究过到底有什么名号。没想到竟然在植物园中看到一片,终于知道她叫Eranthemum pulchellum,中文是喜花草。查了一下出处,祖籍在中国大陆和印度。原来她跟我们一样也是南漂过来的呢。下面两种也在院子里灿烂着、芬芳着,可惜我叫不上名字。 手机随意拍的照片,远不及真实色彩的万分之一。人工雕凿的再好的首饰,也没有这些自然的杰作来的赏心。亲近自然,欣赏自然,这大概就是在澳洲生活的好处。